读《工厂设备管理》有感--(技术设备处 於斌杰)

2013-03-16


拿到《工厂设备管理》一书,起先以为此书大概也是笼统概括、通篇大道理之类的书籍,便兴趣缺缺而未加重视。通篇全读之后,才发现其内容非常通俗易读,而且图文并茂,对于想要阐述的道理,也是言简意赅,让类似本人之类,不愿看大部头书籍的普通人,也能一眼明白此书阐述的对于设备管理的比较系统的理论。该书的阐述,不仅是将设备作为设备管理,更是将设备作为资产来管理,也不仅只是对设备平时保养和故障维护进行论述,更涉及到设备前期的设计规划和后期更新报废等内容。是将一台设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理论以一种浅显的语言,和框架化的思路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能很快了解设备管理的各个方面。故本书不失为一本适合普通设备管理人员一读的专业书籍。

进入金洲以后,本人主要从事的是钢塑管设备的管理,对本公司该类设备有了一定的认识。本公司的设备就总体而言,科技程度不是很高,除了几台中频衬塑管线集成化较高,像涂塑管线、消防管线均是自动化程度不高的设备,而旧的内喷砂设备更是比较落后,而且,部分设备已经开始出现老化现象。越是对此类设备,越要注意平时的维护保养,一旦出现问题,就容易耽误生产造成损失。比如说,涂塑车间有一次生产任务较紧,所有的喷码机全部投入工作。但是偏偏这时,新买的一台喷码机出现问题,本人也晚上赶来维修,虽然第二天厂家来更换零件后恢复正常,但是还是对生产产生了延误。其实,该设备在平时生产中,有不稳定的现象产生,只是操作人员未加重视,也未上报,最终造成生产的延误,也更让我意识到设备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性。

通过这次对《工厂设备管理》一书的研读,再结合公司现有设备的现状,渐渐对公司现有设备的管理有了一丝感悟,并对此加以简单的归纳:

一、对设备规程类上墙文件的管理
这类文件是对设备使用过程中需要确定的参数加以规定,或者是对维护保养的周期、部位等加以规定,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现阶段,中国的很多企业都面临着用工荒,工人流动性很大,怎么保证新来的工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设备的操作和重点部位的维护保养,就需要规程类文件的指导,以求发挥设备的全效率。对此,认为对该类文件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1.1 保证文件的信息及时更新
设备在出厂时工艺参数设定与现场有偏差,或者因为设备老化原因使参数出现偏差,若继续沿用原有的参数可能无法保证产品的质量,这个时候就需要对原有的信息加以更改。这个过程,不仅需要操作人员及时将信息回馈给设备管理人员,同时也需要设备管理人员及时到现场加以确认,且不可出现拖延现象,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1.2 保证文件的执行
为了使设备的使用率最大化,文件上墙后不只是一个摆设,需要保证文件的执行力度。这个过程,需要设备管理人员不定期对设备参数进行监控,对于没有按文件执行的需要及时通知车间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纠正。对于新上岗的工人要及时对其进行培训,使其明白按文件执行的重要性。

二、注意设备的日常保养和故障维修
设备的保养维修有日常保养和大、小修之分,大、小修因为重视程度高,参与人员多,一般都执行的比较好。但是,设备的日常保养则不怎么引人重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须知很多大的故障和事故,最早的起因仅仅只是一次小小的异常。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重视设备日常保养的原因。结合本公司的情况,我觉得在以下两点上应加以重视:

2.1 某些设备保证专人负责操作
专人负责操作,就容易了解设备平时的运行情况,对日常运行中的一些轻微异常也能较早的加以甄别。就拿上面喷码机的实例说明,如果是专人负责,该设备平时出现一两次同一个故障时,就应当加以重视,要么向上级反映,要么向设备管理人员反馈,尽早修理就能将设备故障掐断在“苗头”。

2.2 保证日常保养的执行力度
日常保养重点是设备清理、添加润滑油等简单的项目,却又容易被忽视,随便一弄就过去了。这就需要车间管理人员对日常维护的设备能经常在维护后加以关注,如果不到位的要及时加以纠正,不能得过且过。同时,设备管理人员在不定期的巡视过程中,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将看到的问题及时向车间管理人员反馈并加以纠正。

三、对设备维修人员的培训
现代设备的发展方向是:自动化、集成化。设备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设备维修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设备的维修方式暂时还能满足,但是,随着设备的不断更新,这样的维修方式将最终被淘汰。为此,需要我们提前做好维修人员的培训。

3.1 培训的专业化
设备的专业化,必然也需要维修人员的专业化。比如,很多设备都开始设计程序的编写,但是,我们的维修队伍中,不是很多人都能编写程序,对这类要求较高的,可以安排多人进行专业化培训,以提高维修队伍的整体水平。

3.2 培训人员的年轻化
我们公司的人员偏老,很多维修人员离退休已经不远,而年轻的维修人员,其维修水平还不能和老维修员向比较。对这些人的培训应当放在首位,使其能尽快独当一面。

以上几点,是在研读了《工厂设备管理》一书后的一点感想,考虑的也并不全面。有些地方我们正在全力的去改进,但也有些地方我们现在还不能做到,这不能说我们现在在做的就是不好的,也不能把没做好的就归结于管理上不完善,很多时候,只是我们懒得去动动手而已。车间里有新的设备引进,我们首先听到的总是说这个设备哪里不好,哪里麻烦,却很少去说这个设备好在哪里,解决了哪些麻烦。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一则是陈旧思想在作怪,二来是懒惰心理作祟。如果真心的要去做好,去接受,又哪里有做不好的,至于愿不愿意,只是存乎“一心”。而这“一心”,体现在企业,就是对企业的归属感。有了对企业的归属感,他就能把眼前的事看做自己的事,就愿意多花个心眼去做好,做对。一个能传承百年的企业,必然是所有员工都把其做为自身归属的企业。

至于如何增加归属感,除了再思想上加强教育,就不外乎赏罚分明。做得好就要奖赏,做的不好就要惩罚,不能只罚不赏,否则容易造成厌恶情绪,只会使员工更加消极。所以,应当给每一个不同岗位制定一套近乎完整的考核制度,从生产的产量质量到设备的故障率,从日常的考勤到岗位的清洁工作,全部算进去。到年终,评选几位优秀的嘉奖,作为典型宣传,这样才能增加积极性。而对于平时一些小隐患,小故障等,也可以建立一个奖赏制度,金额不要多,但要常态化,经常通报表扬,在单位形成一种风气,使每个员工都能融入其中。长此以往,则人人愿意指出隐患,人人愿意将眼前的事看做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整个企业就会拧成一股劲,这样的企业,才能做的长久,做的成功。

总之,时代在进步,不思改革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淘汰。不断引进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才能使企业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