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变化 保持初心(云南湄公河集团 李小梅)
2017-02-05
一直惦记着为湄公河集团20 周年写点什么,几个月下来却迟迟无法下笔。忙只是一个借口,作为一个加入集团10 年的员工,之前的20 年岁月是那么遥远,触不可及。
我努力回忆了一下1995 年,也就是金洲集团到云南投资建设第一个生态景区的年份,我念初三,去过最远的地方是距离我家福建省漳州市100 公里的厦门。那时候,我身边的家庭也大多如此,几乎不出远门。当我们谈论旅游时,说的不外是到家附近去爬山,野餐,或者在市政公园里溜个弯。而就在那年,金洲集团斥资8600 万元,在位于中国遥远的西南边陲建设了第一个绿色生态景区“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自此开始20 年的绿色之梦。这一举措从今天来看,颇有些神来一笔的意味。
2006 年的夏天,我第一次到西双版纳,身份是一名游客。西双版纳在我的想象中是一片神秘的原始森林,大树蔽日,奇异的藤条任性的向道路中肆意攀爬。从昆明乘坐大巴一路向南,临近版纳地界,望着窗外努力寻找想象中的画面,却只看见宽阔的高速公路,两边是重复的树种。问了导游,说是橡胶。直到目的地原始森林公园的金湖边,看见成百上千的孔雀从雨林深处划过水面徐徐飞下,一颗心方才渐渐安定。那时的自己,刚回国不久,又正是惯用批判、挑剔的目光审视一切的年岁。三天的行程里,我游览了集团的几个景区,亮点突出,管理井然有序,而与我交流的每一个湄公河人,是那么朴实,敬业,恰如其分。这一切让我钦佩。
之后的十年间,我无数次踏上这片土地。哪怕这样,还时常会惊叹变化之快,感叹恍如隔世。这十年间,中国经济保持高增长速度,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交通条件日趋改善,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旅游由少数人的奢侈消费变成普通百姓的必需消费。旅游产业成了公认最有前景的行业之一。
互联网快速发展推动共享经济,产业新融合、技术新改革、市场新投资已逐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关注热点。2015 年,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0%。无论是蚂蜂窝、世界邦等创业企业的异军突起,途牛、去哪儿纷纷赴美上市,还是华侨城、万达等地产大亨进军旅游,都代表着中国旅游业逐渐进入空前的转型期。而作为早在20 年前最早进入云南旅游业的我们,一路艰辛,稳打稳扎,扎实布局才有了今天的格局。面对变化,云南旅游业未来发展趋势会是怎样的,在这个旅游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我们湄公河集团该如何定位自己,守住优势,把握机遇?
就市场方面来看,旅游正逐渐开始走入寻常百姓的日常消费领域。以中国数量巨大的人口基数来看,观光旅游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仍然会是游客最基本的旅游需求,我国旅游还处于国民消费为主体的大众化发展初级阶段,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的过渡似乎并不会马上发生。湄公河集团从2009 年将投资重心由西双版纳转向普洱,我们开始谈二次创业、谈转型,但究竟何时转型,如何转型?
带着这些问题与思索,我们积极探索绿色旅游的升级之路。除了运营好常规的旅游业态外,我们开始了一些尝试。
旅游+ 教育,深度挖掘景区的自然特质,创意性开发旅游产品,将研学游学作为青少年科普教育与自然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这一思路下创立了集团下属高端的定制游品牌“云霞客”,多次运作国内外游学营项目,从两届国台办中华小天使夏令营,到“奔跑吧,孩子”系列品格培养游学系列产品,为下一步在景区建立旅游自然教育营地打下了基础。
旅游+ 体育,发展体育旅游对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提升品牌影响力、拓展现有旅游消费结构能否起到积极的作用。从2015 年开始我们成功引入与创立了一系列国内、国际精品旅游赛事。不论是“China Ultra 100 普洱站”,还是“普洱大三铁”“普洱太阳河山地马拉松”,都为打造普洱体育旅游目的地提供了经验与实际案例。
旅游+ 文化,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用文化元素与文创概念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和内涵,形成新的产品与业态。我们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文化体验活动,从禅修、瑜伽、辟谷、正念,到茶道、香道、摄影、绘画……
旅游+ 健康,“为健康而旅行”在全球范围发展迅速,旅游+ 大健康是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符合湄公河集团的企业愿景与未来发展方向,也与普洱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绿色发展的定位吻合。融合传统傣医药医学,细胞医学和基因工程等尖端医疗,中国抗衰老中心西双版纳大渡岗社区成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我们回首过去湄公河人走过的辉煌20 年,去分析那些创业故事背后林林总总的逻辑时,往昔的道路总是明晰;但面对未来,更多的却是不确定。旅游新时代,旅游+ 的本质是旅游的无边界,是旅游概念向生活体验的外延。旅游+ 时代的跨界,并非跨离自己,而是用更多的新兴产业来丰富“绿色旅游”的内涵,提升我们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当越来越多的问题与机会盘踞在我们脑海时,我们更需要安静下来,去思索,去定位,我们是谁,湄公河集团在中国乃至世界旅游版图上应该扮演的角色,以及承担的责任。
我们用二十年时间坚守“保护原始森林,爱护野生动物,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企业使命,坚持保护性开发,去寻找与探索一条道路与一种管理方式,希望能够给人类与森林带来长期的好处。这不但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更符合全人类共同的福祉,我们的力量正来源于此。不论现在,或者更远的未来,面对发展路上的曲折与不确定,新一代的湄公河人要积极的去拥抱变化,更应当保持宁静与谦逊,守住二十年来的初心与信念。因为在远方,仍是那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